【解读】专家解读《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_人才政策_政策解读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解读】专家解读《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
栏目:人才政策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0-09-29 11:50:02 点击数:0

近日,海南省人才办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以下简称《分类标准(2020)》〕,在构建具有自由贸易港特色人才评价体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专门设置“市场认可标准”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薪酬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估人力资源类别,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机制”。建设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开拓更大的国内外市场,必须给予市场主体足够的“话语权”,建立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人才评价体系。

《分类标准(2020)》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专门设置“市场认可标准”,以能够体现薪酬水平的个人所得税、企业纳税总额作为主要指标,不限行业、不分国籍,只要在税收上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作出相应贡献,即可认定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真正体现以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各类人才。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萧鸣政认为,这体现了“以实绩论英雄”的人才评价导向。“简单明了地按纳税额来评价人才,让标准更简单、可操作,这种想法在研究领域提出过,但落实到操作层面,海南制定的这个标准是第一个,是很好的创新。”萧鸣政说。

突出全领域人才评价

“海南要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突破,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让各类人才在海南各尽其用、各展其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必须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引进、培养大量能够引领发展、带动就业、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高层次人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标准(2020)》突出全领域人才评价,将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大产业类型、十个重点领域、十二个重点产业人才全部纳入进来;突出各类型人才评价,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全部纳入进来,做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什么人才,就精准评价、引进培养和服务保障什么人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杨河清认为,《分类标准(2020)》对各类人才实行有差别又可比较的标准,覆盖面很宽,涵盖人才很广,让各类人才都能在海南找到自己的定位,势必加大海南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聚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突出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自由贸易港是全球通行的最高形态的开放形式,在人才的对外开放上也要大胆探索,更大力度地集聚国际人才。

《分类标准(2020)》遵循国际惯例、对标国际规则、借鉴国际标准,更加注重国际认可度,面向全球引进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不同层次国际人才,既吸引世界顶级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乐团首席指挥、艺术总监等;又网罗国际化专业人才,如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等资格证书获得者,打造国际人才集聚高地。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印象深刻:“各行业领域的认可标准中,几乎每一类都有相互对应、层次相当的国外人才评价标准,将国外‘高精尖缺’人才与国内人才一体纳入进来,增强了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突出新业态发展需要

伴随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各种新兴业态人才不断涌现。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大量新兴业态人才难以列入高层次人才行列,影响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

《分类标准(2020)》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的原则,通过设定新标准,把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各类新业态人才尽可能纳入进来。如将劳伦斯奖获得者纳入体育(含电子竞技)产业A类人才标准,将中国智慧家庭大奖、电子信息行业创客创新大奖等获奖项目负责人纳入互联网和电信业D类人才标准,把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知名赛事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和由直播电商企业推荐年带货销售额3亿人民币以上的独家签约网络主播分别纳入体育(含电子竞技)、互联网和电信业E类人才标准等。

“标准结合自贸港建设需要,将很多新业态人才纳入,比如网红、主播、电竞从业者、网络作家等等,这点很新颖,特别与时俱进。”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人才寻访专家高勇对此点赞。

破除唯“帽子”倾向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环境,必须克服以“帽”取人,防止“帽子满天飞”。

《分类标准(2020)》坚持不把人才“帽子”作为各领域人才评价的普遍要求,而是作客观区分,对反映人才为某领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取得重大成就的奖项予以保留,对引育性人才项目“帽子”不再保留,如“百千万人才工程”“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等工程、项目、计划人选称号,让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同时,不把人才过去某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异化成终身性待遇,激励他们立足岗位为海南“再立新功”。

“这是对传统人才评价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但不具备相应学术头衔、“帽子”称号的专家学者、外籍人才来说,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激情,有助于海南打造更加开放的人才集聚高地。(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吴叶柳 谢小杭)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