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候鸟”人才助推海南发展_省级动态_工作动态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用活“候鸟”人才助推海南发展
栏目:省级动态 来源:海南人才工作网 发布时间:2018-02-01 18:43:40 点击数:0

图为三亚椰林美景

权威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政策措施,调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海南发展服务”。自此,海南加大政策改革力度,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打造各类事业平台,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加大积聚人才力度,逐渐走出了一条开发使用“候鸟”人才的新路子。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歌唱家沈小岑演唱的一首经典民歌,让无数国人记住了海南岛秀丽风光和宜人气候。近年每年冬天来海南休养越冬的“候鸟”都超过100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内地老人常年居住海南,其中不乏大专家、大作家、大学者、大企业家等各类优秀人才。

  2013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针对国际旅游岛建设人才紧缺的状况,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政策措施,调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海南发展服务”。从此,海南加大政策改革力度,逐渐走出了一条开发使用“候鸟”人才的新路子。

  多方探索,政策引路

  三亚市是“候鸟”人群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最早探索开展“候鸟”人才工作的市县。早在2008年,三亚市就为“候鸟”人才量身打造了专业社团组织——三亚市老教授协会,并给予资金扶持。2011年,三亚市出台《关于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把发挥“候鸟”人才作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进行研究,努力在全市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候鸟”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省会城市海口,每年冬天都会吸引一大批候鸟型老专家学者。为用好这些资源,2012年海口市印发《关于柔性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从引进对象、服务方式、待遇政策、工作步骤、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对引进“候鸟”高层次人才进行具体部署。同时,海口市还启动“候鸟高层次人才柔性服务海口”、“院士专家海口行”及“候鸟艺术家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先后吸引国内外专家178名,其中院士8名,开展服务对接项目22个。

  海南各有关领域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活动。如海南大学自2008年起就启动实施吸引高端“候鸟”人才、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冬季小学期”计划。

  2014年,海南出台《海南省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鼓励包括“候鸟”人才在内的省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明确了“候鸟服务”的若干具体内容。20171月,海南再次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使用“候鸟”人才10000人左右。意见提出,建立“候鸟”人才服务平台,拓宽“候鸟”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发挥“候鸟”人才作用,并明确“候鸟”人才在科技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项目申报、重大奖项参评、医疗保障服务等方面享受省内同类人才相关待遇,为吸引使用“候鸟”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搭建平台,集聚人才

  人才以用为本。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数量较少、建设相对滞后,一直是海南引才聚才的短板。近年来,海南着力打造各类事业平台,加大集聚“候鸟”人才力度。

  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事业平台,积极做大做强,吸引“候鸟”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南繁基地就属于这种类型。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等来自全国26个省市700多家单位的6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就会像候鸟一样飞来三亚,在南繁基地一待就是半年。像磁石一样吸引他们的,不是椰风海韵,而是这里的光热资源和种子资源。利用三亚冬季光温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绿色基因库,农业科技人员可以开展农作物育种改良研究和试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品种开发进度。这一基地已成为海南在全国最有影响、最开放的科技试验平台,被誉为中国种业“硅谷”。

  此外,海南还着手依托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深海所等独有平台,吸引“候鸟”人才开展创新创造和项目合作。

  对面向公共领域的事业平台,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候鸟”人才来琼贡献才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对口帮扶琼海市人民医院就是这种典范。

  近年来,海南还成功推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整体托管保亭县人民医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万宁市合作办学等人才项目,通过高位嫁接人才,解决了市县发展的许多实际难题。

  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人才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据预测,2015-2020年,海南十二个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总量约为50万,按省内各院校的培养能力,人才缺口达28万,主要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以及大量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海南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对“多种形式”的强调给海南指明了方向。面对大量“候鸟”人才,海南能否通过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他们在享受空气、阳光和美食的同时,通过柔性的方式为我所用?

  海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此专门开展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4.47%的省内用人单位愿意通过柔性方式引进人才;54.31%的在琼省外人才愿意为海南提供智力服务;34.14%的人才表示视情况而定。结果表明,在数以百万计的“候鸟”人群中,有不少优秀人才被海南的宜人气候和优美环境所吸引,将海南视为“第二故乡”,愿意为海南的发展尽一份力。

  2016年海南省两会期间,“候鸟”人才再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根据政协委员们的建议,省政协将柔性引进和使用“候鸟”人才列为2016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织精干力量对“候鸟”人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正式形成引进和使用“候鸟”人才的政协建议案,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发挥作用,实现共赢

  搭好戏台好唱戏。各级党委政府对“候鸟”人才的重视,相关政策和平台的建立健全,为“候鸟”人才贡献聪明才智注入了强大动力,实现海南与“候鸟”人才共赢。

  来自新疆的“候鸟”人才郭志勤,是国内牛胚胎移植、羔皮羊培育等领域的畜牧专家。自2007年第一次来海南至今已有10年。多年来,郭志勤帮助三亚成功发展起了热带奶牛产业,养殖的娟姗奶牛是乳脂率最高、体型最小的奶牛品种,平均一头牛一年产奶量可达6吨多,娟姗奶牛场也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奶牛标准化示范场”。除了对奶牛饲养的突破,郭志勤还和以羊为研究方向的夫人史梅英一同走访海南各大养殖场、个体养殖户,了解海南农民养羊技术,并采用人工诱导卵泡发育排卵技术提高了海南本地羊种的改良扩繁速度。郭志勤笑着表示,“我们老两口早成了候鸟老人,以前海南是度假和养老天堂,现在又成了我们的科研新阵地”。

  曾任上海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吴岳嵩,被万宁市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2014年“毛遂自荐”到万宁市人民医院发挥余热。3年来,他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倾囊相授。20176月,由吴教授主持研究的“一种髌骨成形矬”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万宁市人民医院建院以来专利发明零的突破。

  很多市县在开发使用“候鸟”人才的过程中,也愈发感到“候鸟”人才作用不容小觑,希望能更好地挖掘使用“候鸟”人才,让他们在海南生活越来越好,做事越来越顺,收获更多获得感。

  顶层设计,机制保障

  20175月海南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完善服务保障措施,挖掘使用“候鸟型”人才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更好打造柔性引才工作品牌。

  顶层设计需要健全机制去落实与支撑。针对“候鸟”人才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异地就医情况多、结算不方便的情况,海南省积极推进有关工作,一个一个攻关,目前已基本实现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全国覆盖,较好地解除了“候鸟”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畅通用人单位和“候鸟”人才间的信息渠道,海南开发建成“海南候鸟人才服务网”(www.hnhnrc.cn),启动全省“候鸟”人才登记入网工作,除采集“候鸟”人才信息外,还与各企业、学校等用人单位联系,实现人岗一并登记,为“候鸟”人才供需对接搭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4000多名“候鸟”人才被挖掘、使用。

  为营造发挥“候鸟”人才作用的良好社会氛围,海南逐步形成报纸、电视、互联网三位一体的“候鸟”人才宣传格局。目前,已录制完成多部“候鸟”人才宣传片,并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及旅游卫视播放,收到了良好反响。

  候鸟南飞,人才荟萃。作为海南独特的人才现象,“候鸟”人才一定可以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散发光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本文原载于《中国人才》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