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琼全国人大代表吴少玉:让非遗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_儋州_市县动态_工作动态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住琼全国人大代表吴少玉:让非遗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栏目:工作动态 来源:中国新闻网、海南日报、海南乡村振兴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8-23 15:48:27 点击数:0

       “自己富了不算富,村民富了才是富。”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说,这是她父亲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也是自己返乡创业十年来践行的座右铭。

       在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儋土糖基地,空气中浮动着一股浓郁的甜香,工作人员不断搅动着沸腾翻滚的黑褐色糖浆,已经凝固的糖条被整齐码放在阳光房里,在高温通风的环境中进一步干燥发酵。分区清晰的现代厂房内,工作人员依然遵循着传统的18道熬糖工序。

       吴少玉是从学兰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2011年毕业后曾在北京从事广告行业,工作两年后决定返乡创业,建设海儋土糖基地。“初衷就是想把土法制糖技艺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吴少玉介绍,土法制糖在海南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己也是儋州土法制糖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把手工小作坊变成现代化糖厂,要在传承古法的同时兼顾效率。“土法制糖没有添加剂,就靠熬煮脱水,之后还要晾晒干燥,这一步没做好,土糖就不能长期储存。”吴少玉说,每块土糖都要在恒温通风的环境下经过四至六个月的晾晒才能达到销售标准。

       “从前土法制糖的经济效益不高,久而久之,会做的人就越来越少,目前村里能熟练掌握制糖工序和火候的师傅只有三位。”令吴少玉欣慰的是,村里还有跟她一样愿意学习传承土糖制作技艺的年轻人。2017年,土法制糖技艺被列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学兰村地理位置偏僻,不靠山、不靠海,祖祖辈辈都是靠种植甘蔗、花生、地瓜等为生。”吴少玉说,开办糖厂不仅是延续传统,也是让产业进驻乡村的一次尝试。“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我们发动周边村民种植甘蔗,先后带动白马井镇1897人脱贫。”

        “糖厂一年可以消化两千亩甘蔗,但目前根据销量我们只计划了一千亩甘蔗种植面积。”近两年,吴少玉探索新的销售渠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把海南土糖卖向全国,并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改变包装、化整为零,扩大销路,现在糖厂的年产值可达四百多万元。

       “以土糖为核心建立的乡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组织体系,将土糖工艺从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既实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探索。”吴少玉说,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还可以使土糖产业既丰富旅客体验,也激发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热情。

       “未来,我们计划依托自然地理资源和土法制糖技艺,通过农业、文旅、非遗三者结合,促进学兰村的产业化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吴少玉说,把土糖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出区域特色农业与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结合的新型试点,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吴少玉还表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是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攻克的难关。2022年学兰村干成了两件大事,村民们走上了干净的路、喝上了干净的水,“未来,我们在土地平整和水利设施修建方面还要下大功夫。”

 

吴少玉:用家乡“土味”为幸福“增甜”

 

       椰影摇曳,春日暖阳,空气中弥漫着丝丝香甜气息。近日,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儋土糖”生产基地里,工人们忙着进行甘蔗压榨、熬糖、晒糖。他们说,这是一份很“甜”的工作。

     “16斤甘蔗,大概16到18根,才能制出1斤糖。”住琼全国人大代表、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是这个生产基地的负责人,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将甘蔗制成一块最纯正的儋州土糖。

       传统土法制糖手艺,是吴少玉家祖传的技艺,传到吴少玉父亲这一辈,已是第五代。

       2013年,在上海创业的吴少玉回儋州老家过年,父亲吴小健对她说:“人老了,锅旧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这句话,让吴少玉久久不能忘怀。

        一块小小的土糖,承载的是一代代人的记忆,也是家乡独有的甜蜜。

       过完年返沪后,吴少玉说服丈夫和自己放下上海的事业,毅然返乡与父亲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一开始,糖厂只有四个员工,就是吴少玉夫妇和她的父母。但吴少玉内心很坚定,“传统制糖手艺不能丢,不仅要传承,还要做得更好。”

       为了让儋州土糖被更多人所喜爱,吴少玉认真钻研,将制作土糖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结合起来,从生产、包装到配送,制定出一套合理且规范的运营流程。

       2015年,黑糖有了国家行业标准。吴少玉严格对标,对自家制糖作坊进行了重建升级,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生产线,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海南传统工艺土糖行业第一家拿到生产许可证的土法制糖传承基地。后来,随着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吴少玉为自家生产的土糖注册了“海儋”商标,成为儋州的特色农业品牌。

       吴少玉不仅把土糖产业发扬光大,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2017年,吴少玉主动向当地政府提出想要帮扶贫困户。同年6月,制糖基地以“短期投资+年底分红+劳动输出”的模式吸纳白马井镇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和传统制糖技艺人进厂务工,截至目前已助力带动白马井镇上千人脱贫。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村民们喜笑颜开。学兰村村民羊壮年已在基地工作近6年,他没到基地上班前在家种花生、甘蔗,“到基地上班后,生活越过越好。”

       如今,土法制糖技艺已被列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吴少玉正为新的目标而努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农村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她说,“只有产业振兴了,乡村振兴才能做得好,而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逆行者”

 

        当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繁华都市中优渥舒适的生活,选择逆向流动,毅然投身乡村舞台,用双脚丈量家乡的每一片土地。

        吴少玉就是这样一位“逆行者”。为了传承祖辈传下来的土法制糖技艺,她与丈夫放弃上海的事业,甚至不惜变卖上海的房产,将全部精力与心血投入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从2013年返乡至今,吴少玉始终坚持初心,让土糖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产品。

       十年汗水付出,结出甜蜜果实。如今,学兰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糖村,甘甜的土糖也让村民收获了甜蜜的生活。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吴少玉这样的“逆行者”。愿乡村振兴中脚踩热土的“逆行者”们,大胆地利用自身在知识、技能、眼界、思路等方面的优势,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致富希望。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