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_基层动态_工作动态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海南大学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栏目:基层动态 来源:海南日报 稿件作者:王森森 符涛 余梦月 发布时间:2023-09-12 10:07:01 点击数:0


《海南日报》(2023年9月10日A09版)


海南大学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构筑聚才“强磁场”打造“智汇”新高地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前,海南大学正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


海南大学观澜湖校区一景。海南大学供图


近年来,海南大学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通过一系列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出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组合拳”,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增速。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海南大学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把培养良好师德、树立高尚师风、营造良好教风摆在首要位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强化理论指引、压实主题责任、抓住关键群体、突出榜样引领、强化负面警示”五维一体的师德建设机制,将师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第一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师德失范行为。


在良好的师德建设机制下,近年来,海南大学涌现出一大批以高尚德行引领学生成长、服务国家发展的“好老师”“大先生”,如凌晨两点一字一句为学生修改论文的首批全国黄大年教学团队名师邹立刚,让学生爱上真理味道的杨娜,当好“小领域大专家”的张家超,在第六届全国青教赛中获思政组一等奖的于赫,等等。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  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海南大学按照“四有”教师队伍标准,以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为抓手,围绕多元同行学术评价、人才津贴多元筹措机制、创新优秀博士后留校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发挥人才评价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该校每年完善修订《海南大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导向,实施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新增个人学术诚信承诺函。调整优化职称评审工作的时间周期,以学术贡献为导向设立优秀人才评审组,开展会议评审时采用校外专家在线评审。


同时,继续发挥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特别评审聘任委员会制度优势,初步形成由“学校项目经费”“学院经费”“个人科研项目经费”等组成的人才津贴筹措机制,提高人才薪酬待遇。聘期内年度人才津贴还可采用“对赌”机制,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海南大学还着力破解制约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瓶颈,提升博士后作为师资队伍“蓄水池”功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该校加快推进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工作,以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健全师资博士后职业发展体系,为博士后提供更加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鼓励优秀博士后申请专职研究岗位并纳入员额人员,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可直接申请教研系列岗位并纳入编制人员。


坚持引育留用并举  搭建干事创业舞台


海南大学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下大力气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本学年,学校获批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和“数字医学工程”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院士团队创新平台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达124个,学校“筑巢引凤”的成效逐步显现。


2018年4月13日以来,海南大学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351人,其中,外籍人才73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人数597人,占比44.2%;具有国(境)外博士学位人才218人,占比16.1%;35周岁及以下新引进人才902人,占比66.8%。


在良好的条件保障下,学校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国家级人才由5人增加到60人,其中2022至2023学年新增15人,“80后”“90后”教师15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含国家级人才)由38人增长到130人。


“未来三年,学校将再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到2025年,专任教师队伍总量将达到3300人,含国家级人才100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100名,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75%,有海外经历教师占比达到40%。”海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校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人才培养、引进、待遇、评价、使用等关键环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学术生态。同时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综合服务平台,切实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海南大学朴诚书院党委书记李洋:用青春守护青春与学生一同成长


又是一年迎新季,望着一批批青年学子背着行囊踏进校门,海南大学朴诚书院党委书记李洋笑容满面,目光里充满了对新生们的期许。


“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到海大已经14年了。”多年来,李洋在辅导员岗位上全情投入,收获了许多荣誉,是第十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一名“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她发挥专业优势,主持创建“青春向党”辅导员工作室,用215期朗读节目带领师生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活动得到“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去年,海南大学正式启动书院制改革,在全校成立16个书院。李洋到新组建的朴诚书院担任党委书记。


“虽然书院制不是学校首创,但是我们这种‘一步到位、全员书院’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李洋认为,书院制改革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过去大部分辅导员只负责一个或几个相近专业的学生,现在需要负责多个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主动去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加强与学业导师的交流,协同联动,相互配合。


在李洋看来,书院制改革也让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有了更好的“阵地”,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只要用心用情去培养学生,学生一定能够切身感受到。”李洋表示,她将从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入手,抓好室风、班风、学风建设和书院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进取、公平公正、温暖友爱的成长环境。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白丽芳精准帮扶 筑梦未来


九月的海南大学,莘莘学子云集。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白丽芳的办公室桌面上,堆满了备课资料、学生的学业分析表。20年来,她深耕杏坛,悉心陪伴学生成长。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推学生一把,帮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深造,找到合适的职位,成就更好的自我。”提到开展针对性帮扶的初衷,白丽芳笑着说。


“针对性帮扶包括就业和升学两方面。”白丽芳说,就业的帮扶包括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完善简历、分享成功就业经历、当好倾听者和拉拉队员等。升学包括提供考研方向的信息和建议、解答学生准备过程中专业问题、组织模拟面试等三个方面。


英语系还将针对性帮扶分为信息和信心两个维度。信息维度就是帮助学生从往届生的经验中了解未来可能的选择,科学设定目标。信心维度来源于对信息的掌握,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再难也要为未来努力拼搏,有目标、有计划、有路径。


作为专业责任教授,白丽芳积极发挥学院与专业系室之间的桥梁作用,推进院系协同育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外国语学院目前形成了从院长、教学副院长、责任教授、系主任、课程组组长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管理框架。白丽芳和专业负责人共同商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具体举措,并由课程团队具体落实。白丽芳说,所有课程组都会明确自己的课程在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需达成的目标,选择适合的课程实施团队授课,保证学生可以均衡地获得教学资源。


据了解,近3年来,英语系学生专八通过率、专四通过率、升学率均逐年增长。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郭强:寓教于研 教研相长


今年7月,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郭强主持完成的《双跨融合,旺工淡学:海南自贸港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意味着该院在探索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消息传至旅游学院,师生队伍为之一振。


2019年,郭强被任命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上任后,他聚焦学院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破题思路。他对标国内一流学科的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在郭强的带领下,旅游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通过引育并举推动学院博士化比例提升10%,并引进了一些国外高水平大学留学回来的博士。


“为了实现精准化分类培养学生的目标,学院在学生读大二时,就把学生分成研究型和就业型两类,同时配备相应导师,指导学生成长。”郭强说。


“教学要想教得好,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郭强认为,要在教学内容中注入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准确掌握最新信息和知识。他还习惯在课前播放一些暖场视频或引入一个案例,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下一步,我们将紧贴本地旅游业实际,全面梳理旅游业相关的一些研究问题,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郭强表示,课程和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将进一步在教材建设上重点发力,完善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为海南旅游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海南大学教授杨然兵: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论文写在乡村大地


近年来,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吸引下,许多高层次人才慕名而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21年11月,从事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技术研究的杨然兵教授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到海南大学工作后,杨然兵积极研发和改进符合热带地区特色的农机装备。去年,由他牵头的海南省南繁育种全程机械化科研试验基地项目获批建设,由他担任负责人的“农业农村部热带高效农业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成立。


海南地处热带,气候环境优越,其独特的沙质土壤为甘薯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导致甘薯生产作业成本高,高温高湿环境影响了人工作业质量,影响销售。对此,杨然兵团队研发出12种适用于海南沙质土壤的甘薯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并建立全国第一个甘薯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基地,破解了甘薯生产作业“无机可用”的难题。


在农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杨然兵特别注重一线教学。他通过“科研+实践”的育人模式,鼓励学生进入到合作企业中参与机械生产,通过实践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在动手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技能。“要想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下到田间地头一线,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在热带高效农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目前正基于研究中发现的新技术和案例撰写新教材。”杨然兵表示,他将聚焦农业机械产业发展需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智能农机技术人才。


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教授Dr.Walter Richard Huber:做有温度的教育培育国际化人才


“能够到海南大学工作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学生。”去年,得知有机会到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任教后,Walter Richard Huber果断辞去了之前的教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成为了一名“新海南人”。


“学院不仅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积极帮我协调解决了很多困难,这使我能够快速融入学院。”Walter说,到校后他感受到了国际旅游学院工作人员的热情。


目前,国际旅游学院主要开设酒店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公共管理两个硕士专业,采取“双学籍”“双学位”“N+0”的培养模式,教师全部毕业于海外名校,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国际化专业教育。Walter教授参与讲授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同时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项目的责任教授。


“如何有效地参与团队协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我希望学生能够拥有这方面的经验。同时我还想帮助学生成为成功的管理者,让他们独立通过多元化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Walter教授会利用大部分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他认为这能帮助学生为日后加入职场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害怕完成不了课业任务。其实一开始做得不好是很正常的,只要能从中吸取教训就会做得越来越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们克服对失败的恐惧。”Walter教授说。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