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头雁”御风翔——三亚“博士村长”“院士村长”助力乡村振兴一线观察_基层动态_工作动态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乡村“头雁”御风翔——三亚“博士村长”“院士村长”助力乡村振兴一线观察
栏目:基层动态 来源:南海网 稿件作者:蔡炳先 张慧膑 孙子稀 发布时间:2024-06-11 10:08:18 点击数:0

穿过约1米高的铁网围栏,透过一片绿油油的芦笋枝芽,便看到“博士村长”易克贤和学生林岸两个人戴着草帽、穿着被汗浸湿的衣服蹲在地上忙碌着,一会查看芦笋长势,一会拨开沙土摘新长的芦笋。这些芦笋被收拾洗净后会有专人收购,然后走上市民餐桌。面庞黝黑的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块边角地劳作,记录着这里每天的变化。

  易克贤和学生一起查看害虫种类和数量,并做好记录。

如何帮助农民科学种植、让科技助力农业生产、破解产业单一等问题?崖州区想到了请“博士村长”“院士村长”带“智”进村,帮助各个村补短板强产业,激发乡村新动能。今年59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研究员易克贤带领9名年轻的博士,定向服务崖州区临高村,当上临高村的“村长”。

目前,已有27个“博士村长”工作团队以及4个“院士村长”工作团队在崖州大地上耕耘,他们如乡村“头雁”,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更富裕、农民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易克贤在摘芦笋。

进村送“智” 撂荒盐碱地变示范地

农村发展不光要因地制宜,还要产业支撑,临高村能发展什么产业?刚到临高村时,易克贤便发现这个“村长”不好当。

易克贤团队明白,只有掌握“调查研究”这个“矢”,才能射中“解决问题”这个“的”。

于是,他们理清思路,带着问题,通过不断走访调研,用双脚丈量土地,找到对策。

基本摸清村里的村情、社情、农情后,他们发现,临高村在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人多地少、产业比较单一、绿色生产技术缺乏等问题。

针对问题,易克贤团队提出临高村下一步产业发展要以特色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并开展了两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针对传统的豇豆产业,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促进豇豆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二是引进斑斓、百香果、芦笋等特色作物的新品种,同时开展立体生态复合种植技术的示范,发展临高村的新兴产业。

面前这块约两亩的地,原先是撂荒多年、堆放厚厚一层建筑垃圾的边角地。看到“村长”易克贤想要开发利用这块地,村民陈爱玉心里直打鼓。

易克贤团队用挖机开垦出一块平整的土地后,发现这块地的贫瘠远远超过他原先想象,滨海沙地不保水、盐碱度高、肥力远不足,难以种植农作物。于是采用施撒木屑、废弃蘑菇菌包基质解决土壤保水问题,并铺撒羊粪、鸡粪等有机肥和纳米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不到两年时间,陈爱玉从“不信”到“质疑”再到“欣喜”,家门口这块约两亩、堆积建筑垃圾的盐碱地渐渐变成特色产业示范地,眼前的变化让她坚定跟着“村长”干的决心。

如今,这块撂荒边角地中有1.1亩生长着绿油油的芦笋,而在另一侧白色“纱帐”里则种上了不打农药的绿色蔬菜,撂荒边角地生“金”让陈爱玉高兴不已。

“芦笋每天能长出30厘米,1.1亩地每天能收二三十斤,每斤售价30元,进入丰产期后,年亩产量可达三四千公斤。”易克贤介绍,芦笋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药食同源高档蔬菜,芦笋种植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健康产业,北方省份只能种植半年,而三亚地处热带地区,芦笋每天都可以生长,发展芦笋产业具有良好条件和潜力。

虽然芦笋在临高村的试种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易克贤已提前谋划,前段时间已与一家公司合作并送去一批样品,如果检测合格,芦笋将会获得海外订单,坐上“飞的”走上外国消费者餐桌。

把脉开“方”因地制宜助产业发展

作为研究热带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专家,易克贤在地里安装诱虫灯,减少害虫侵扰,每天都会在笔记本里详细记录。

记者在笔记本中看到,里面记录着每天害虫的种类、数量、人工管理情况、收成数据等,为下一步的种植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易克贤在芦笋地里查看一天内诱捕的害虫种类和数量。

易克贤带着团队建立的另一块近5亩立体生态种植示范田,通过百香果、槟榔树给喜阴的斑斓遮阳等投入小、易管理、产量高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使斑斓叶亩产鲜叶达到5000斤以上,百香果亩产达2000斤,两项年亩产值可达3万元,并定期举办豇豆农药化学减量技术综合示范现场培训观摩会,使豇豆亩产达到6000斤,相较于周围的农户多产1000斤左右。

“我们通过立体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控制了杂草的生长,减少了除草成本。”易克贤介绍,这种模式改善了农田的小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易克贤在记录百香果种植情况。

易克贤虽然是临高村的“村长”,但他还管着七八公里外凤岭村的一块“飞地”——脱贫光荣户、百香果种植户张秋瑜家的种植园。

去年,张秋瑜购买百香果种苗时不慎购买到病苗收入锐减,市领导知道情况后,便联系上了易克贤,希望他能指导张秋瑜种植。

“易博士不仅帮我优选健康种苗,还帮助我改良土壤,进行水肥管理,用无人机打药,我很感谢他。”张秋瑜提到易克贤便竖起大拇指。

张秋瑜告诉记者,今年她种的15亩百香果长势很好,果大香甜,口感好。目前大、中、小果每斤收购价分别是7元、5元、3元,一亩地能赚5000元左右。

如今的张秋瑜住上新房子,家里有了产业,孩子将陆续大学毕业,心里和种出的“钦蜜9号”一样甜。

易克贤和张秋瑜一起查看百香果长势。

“智”汇乡村 “才富”成发展“财富”

易克贤选择走进乡村,走进田间地头,也走进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的百姓心田。

如今在崖州区的土地上,包括易克贤团队在内,有27个“博士村长”工作团队以及4个“院士村长”工作团队,他们如散落的点点繁星,扎根田间地头,各展其能。

在崖州区镇海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后张浩文带着“博士村长”团队的其他两名成员,认真调试自研的豇豆害虫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将优化和简化技术,降低整个豇豆种植期的各种植保技术的成本,让更多的农户能够接受和掌握,从而真正让技术从实验室落地田间。

记者了解到,“博士村长”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围绕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指导等内容开展多样帮扶,留下的脚印,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个印章。

在南山村打造兼具科普性和观赏性的“全球创新品种示范展示中心”平台;

为三公里村的芒果种植业带去芒果树化肥减施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指导以及品牌打造;

在城东村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

……

有了人才加入,智力的加持,三亚乡村振兴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博士村长”团队模式运作下,已有超过11个项目或者技术在崖州区落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

崖州区还通过创新谋划打造“院士村长”项目,借“智”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专家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带动性作用。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担任抱古村“院士村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担任南滨社区白超队“院士村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担任城西村“院士村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担任三更村“院士村长”。

记者了解到,在水稻南繁的40年里,钱前与团队共发掘了近5万份可供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分析的材料。他的科研生涯,伴随着中国水稻研究所从诞生、成长到壮大成为领域内的顶尖科研机构全过程。

钱前将以“院士村长”的身份,带领其团队在崖州区南滨社区白超队继续耕耘,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新品种研发、科技攻关、科技研发、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战略咨询等工作,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崖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博士村长”制度建设,全力推进“博士村长”工作团队谋划的项目,着力打造一批落地见效的优质民生项目,此外还借力“高端智库”,打造“院士经济”。“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大院大所平台科技资源撬动产业发展杠杆,实现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壮大产业发展水平的连锁效应,将院士‘才富’转变为地方发展‘财富’,开启崖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该负责人表示。

“博士村长”工作团队和“院士村长”工作团队如星辰散落于棋盘,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献智出力,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最终将汇聚成乡村的璀璨星河,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