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刊
礼赞新中国 奋进自贸港·海南大学篇
海南大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赋能自贸港发展
9月24日,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海南大学,共28项成果获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获奖数和获奖总数相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50%和40%,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蝉联全省第一。
此次获奖的研究内容近六成聚焦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绿色低碳(“三度一色”)等海南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突出服务自贸港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才逐步成为引领学校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的占比达76%。
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伴随的是海南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近年来,海南大学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海大何为”和自贸港建设“海大何在”两张答卷,主动扛起以科技创新助推海南自贸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担当,以“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三大改革为路径,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融入海南自贸港发展新格局,以实干实绩交出优异答卷。
海南大学校名石。海南大学供图
创新教育模式 厚植人才沃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在海南大学已从理想走向现实。自2021年起,海南大学探索推进“三大改革”,渐次配置相关制度与设施,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强化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推动“标准化教育”转向“个性化学习”,全力以赴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持续性成长的“海大方案”。
2023年,海南大学自主选课学生327360人次,跨专业选课10745人次,自主选课人次是2021年度的4.11倍,1070名普通本科学生成功转入新专业学习……全方位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灵活选修课程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大一下学期我成功申请免修了大学英语Ⅱ、Ⅲ、Ⅳ,学习时间更加灵活自由,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技能,实现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021级法学二班学生李佳珺表示。
同时,海南大学持续推进教学实验室开放共享,遴选840个实验开放项目,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多样化”开放创新实验,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海南大学人才教育的方向。学科布局的调整优化,起到把脉定向的基础作用。
当前,海南大学紧扣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需求,紧锣密鼓地主动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不断汇聚学科资源,推进新兴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提质增效显著,累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8个。
海南大学优化组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支撑海南发展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优化组建生态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海南打造“清洁能源岛”;优化组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服务海南完善国际通信海缆等数字基础设施、打造关键核心零部件等优势特色产业。
此外,依托法学院组建纪检监察学院,满足海南自贸港纪检人才需求;组建成立国际商学院,为海南自贸港国际商事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组建成立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培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人才;组建成立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着力创建支撑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学校集中力量持续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优化重组热带农林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涉农人员培训,助力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并利用崖州湾科技城科教空间和高水平试验农田,依托南繁学院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本科生,建立完整的作物学一流学科群和“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儋州、崖州互为犄角、互相支撑、错位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新格局。
不拘一格用才 跑出科创加速度
2016年,“85后”王咸鹏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来到海南大学任职。他聚焦海洋小目标探测技术,实现海上目标识别跟踪、环境态势感知、综合研判与服务,助力海南自贸港近海环境的安全管控。短短8年时间,他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国家级人才。
“刚开始学校里的高层次人才不多,现在推行个性化、因人而异的招才引智举措后,各方人才纷纷云集。”谈起在海南大学的发展经历,他感慨道,海南大学已形成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近年来,海南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推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精准引进种业、深海、航空等领域国家级人才。围绕博士学位授权点、一流本科专业、协同创新中心和科研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任务,实施“一院一策”的人才引进“矩阵式”规划,坚持“因事而引”“以需而引”,实现“清单式”引才……一系列务实举措,助力海南大学为科技创新人才引入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4·13”以来,海南大学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720人,国家级人才由5人增至69人。新引进人才中,外籍人才124人,具有海外博士学位人才280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人才725人,35周岁及以下人才1060人。一大批新鲜血液的加入,激活了“一池春水”,推动海南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引才聚才,关键要让人才扎根成长。
海南大学依托参与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和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科研平台;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全周期、全覆盖的教师发展体系,助力教师职业成长;建立多元同行学术评价体系,调整优化职称评审工作周期,设立优秀人才绿色通道;优化博士后的职业发展,遴选优秀博士后留校任教机制……
一揽子政策的出台,推动青年人才快速汇聚。随着年轻人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海南大学启动了优秀青年学者实验条件改善工程和优秀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学术资源向优秀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扶上马,送一程,鼓励青年学者勇闯科学“无人区”。
9月15日,由“85后”博士赵鹏主持起草的我国首个蓝碳调查领域海洋行业标准《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海草床》得到批准,这是他入职海南大学四年来在海洋碳汇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填补了我国蓝碳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调查与评估的技术空白,进一步推动蓝碳领域的科研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比较宽松,给予了我更多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赵鹏说,入职海大后,他很快牵头组建起蓝碳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并置备相关科研的仪器设备,这些进展都极大地推动了他日后科研工作的快速推进。
无独有偶。2023年2月,张知彬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来到海大工作,他围绕促进海南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和重大传染病防范,牵头组织了相关科学考察方案编写、国家级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申报,组织筹建海南全健康国际研究院,协助推进海南世界银行贷款—海南“全健康”示范项目的实施等工作。
科技创新人才纷纷来琼,看中的正是在海南大学能够大展拳脚、开辟天地的科研环境。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海南大学如何保证源头“活水”不断?海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不仅为人才提供人、财、物等“硬件”方面的支持,更是不断加大人才服务等“软件”方面的保障力度。例如,建立人事人才工作清单,在政策落实、经费投入、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此外,校领导与高层次人才不定期开展交流座谈会,从“业务”和“情怀”上提升人才服务效能,精心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态,营造良好引才留才环境。
科创成果转化 服务自贸港需求
如何找准海南大学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定位,全方位为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海南大学科研力量?
在海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看来,学校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促进海南更好发挥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
海南大学科技园的成立,便是海南大学强化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紧密对接,有组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些科技小院均围绕海南重点农业和特色产业进行布局,使新时代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是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海南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共建成科技小院41家,占比全省77.4%,覆盖全省16个市县,37个热区特色优势产业,获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美科技小院”4次,成果转化1100多万元,137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天候入驻相应科技小院。
此外,海南大学每年还选派40名—60名科技人员到各市县和相关企业开展点对点帮扶,惠及10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培训农户3万多人次,帮扶脱贫户近4000户,在海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多年来,海南大学积极探索“研究政策→谋划指南→落实项目”的国家级项目策划机制,推动国家级科研项目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将继续深耕‘新型深海管道’研发事业,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柔性立管输运系统。”作为海外引进来海南大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及其团队顺利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海采矿全柔性立管输运系统设计理论及关键力学问题研究”的研究任务,为国家能源战略保障作出积极贡献。
“4·13”以来,海南大学在国家级项目立项项数、经费额度、到账经费等方面实现逐年增长,在自然科学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396项,获批经费约9.31亿元。杰青、优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海南大学的科研团队也屡有建树。“我们的成果进入产业化,把原本长达10年的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加快国内育种行业自动化进程。”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教授夏志强团队研发的“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为育种产业插上科技之翼,后期,该成果成功转化给苏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范例。
从“深巷酒香”到落地生金,海南大学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学校秉持“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的理念,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建立校地研究院、校地科研平台8个。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桥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2023年以技术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超过近十年总和。
面对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呼唤,海南大学聚焦“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数图强”“向绿图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目标开展科研攻关,为海南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
在“向种图强”方面,海南大学聚焦粮油作物及热带优势产品,开展生物育种和病虫防控等技术攻关;在“向海图强”方面,学校专注南海资源开发与海洋装备,与万宁市共建科学试验中心,推动海洋牧场等项目,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融合;在“向天图强”方面,学校成立航空宇航研究院,服务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在“向数图强”方面,学校通过国际合作实验室,推进区块链监管系统,服务自贸港的信息安全和智慧发展;在“向绿图强”方面,学校与琼海市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合作,深化生态保育和碳中和研究,助力绿色转型。
“新时代新征程,海南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作用,担当科技创新助推自贸港发展的时代使命。”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表示。
下一条:没有了
热门信息
2022-10-27 19:06:03
2022-02-17 17:16:24
2022-01-11 09:37:12
2023-09-04 10:04:03
2023-02-03 20:03:57
2023-09-19 21:01:38
2023-01-05 19:42:12
2024-01-17 14:57:20
2022-04-02 15:15:08
2021-09-22 10:47:3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