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破解县域人才工作瓶颈,白沙黎族自治县探索建立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导向,全力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为增强人才工作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进人才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人才工作发展竞争优势
书记领办,确保责任压得“紧”。探索建立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机制,印发《关于申报2024年白沙县人才工作“书记项目”的通知》,按照“书记领办-专班攻坚-组织推动”模式,推动各乡镇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委(党组)书记申报1-2个人才项目,构建“一把手高位推进、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工作”的新格局,有力破解单位抓人才工作意识不强的问题。
科学谋划,确保项目定的“准”。按照“切口小、有难度、示范牵引强”原则,县委人才发展局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21场次,指导各单位科学制定人才项目。建立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对各单位申报人才工作“书记项目”的可行性、解决问题的精准性以及项目成果的实效性等进行综合研判,科学选定“技行白沙·能创未来”“‘农小二’人才志愿服务”等19个人才项目,推进人才工作项目化实施。
清单管理,确保项目落得“实”。坚持“一个项目、一名书记、一张清单”的“三个一”机制,制定《人才工作“书记项目”管理清单》,排定时间节点,细化64条工作落实路径,健全“日常指导、季度调度、年度评选”全过程跟踪评价机制,不定期调度项目落实情况,推动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推进有序有效。
靶向攻坚破题
推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入融合
立足资源禀赋,深化产业补链强链。制定出台《白沙黎族自治县“才聚白沙 智创未来”人才引育计划(2024—2025年)》,迭代升级形成梯度互补的产才融合政策,推动海南国重油茶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落地邦溪园区,共同组建油茶产业实验室,深化人才链创新链融合,投入使用邦溪油茶加工生产线,研发的山柚油、外用药等优质产品亮相第四届中国消博会。打造“‘三乡’聚势·筑梦‘两山’”人才项目,助推企业在青松建设食用菌菌棒培育厂、高标准分拣中心、交易中心等,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引进5名博士组成团队,培育“白沙菌师傅”产业人才,推动林下菌菇销售额每年达1亿元以上。
深耕院校合作,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深化与海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战略合作,打造“幽幽兰香·匠心汇智”人才项目,引入海南大学教授团队为打安兰花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带动形成500亩热带兰花集群,推动兰花组培苗、系列产品研发、出口、文创等新业态蓬勃展开。建立与科研院所共建载体平台制度,成功打造5家省级科技小院、10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引入热科院等院校教师领衔的7个创新技术团队,推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助力白沙产业链集群业态技术攻关、成果转换。
创新搭建平台,拓宽科技助农路径。打造“为农育才·帮农致富”人才项目,深入推进“一所对一县”行动,与中国热科院构建全方位战略合作机制,挂牌成立中国热科院白沙县乡村振兴服务站,组建专家服务团,以项目为抓手推进科技攻关,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开展了30余次的产业调研和产业服务,为白沙橡胶等产业发展注入人才、科技动能。
完善体制机制
打造人才工作发展创新模式
放眼全局,开创人才共享新场景。以人才工作“书记项目”为抓手,完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成功举办青松乡国际人才智汇行、与世界共品“海南雨林大叶茶”全球品鉴招商大会、“雨林与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国际研讨会等活动,与海口国际人才之家携手打造国际人才志愿服务点,全面嫁接国际人才资源,深化与国际人才在乡村教育、非遗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交流合作,有效补齐结构性人才短板。
遵循规律,完善全要素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茶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白沙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特色茶产业职称评审机制,创新性将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相互贯通,填补了农业系列无茶产业职称空白。推动打造“技行白沙·能创未来”人才项目,新增技能人才688人。
医教共建,夯实县域基础性事业。打造一医一教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医疗领域深化与海南省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战略合作,柔性引进专家学者46名,引入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等25项新技术,增设2个新学科,推动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通过“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深化与海南中学合作办学,依托建立校长工作室、创新实施“青蓝工程”等,培养一批“种子校长”和年轻教师,助推2024年高考成绩大幅提升,中考成绩从全省排名靠后跃居至全省中游。
下一条:没有了
热门信息
2022-10-27 19:06:03
2022-02-17 17:16:24
2022-01-11 09:37:12
2023-09-04 10:04:03
2023-02-03 20:03:57
2023-09-19 21:01:38
2023-01-05 19:42:12
2024-01-17 14:57:20
2021-09-22 10:47:38
2022-04-02 15:15: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