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农业科学家庞强强:技术突围,为海南造菜_一线人才_人才风采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90后”农业科学家庞强强:技术突围,为海南造菜
栏目:一线人才 来源:南海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4-24 点击数:0

近日,在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澄迈研究基地一处试验基地内,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庞强强正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大棚内设施叶菜的生长情况。阳光洒在绿意盎然的菜苗上,也照在了这位科研工作者的脸庞上,9年前,庞强强毕业之后,怀揣着“为海南造菜”的梦想来到海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那时这位安徽青年未曾想到,自己将在海南岛这片热土上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庞强强。记者 郑光平 摄

坚守奉献

9载青春路为海南叶菜设施种植

庞强强今年35岁,华南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硕士毕业,今年是来到海南岛的第九个年头。2016年毕业后硕士毕业后加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至今,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设施叶菜栽培以及遗传育种等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海南夏秋种菜难的问题,开展关于设施叶菜栽培、设施大棚改造设计、降温覆盖材料的研发以及夏秋叶菜的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的工作。

回顾九年的科研历程,庞强强坦言:“既有挑战,也收获颇丰。”在调研中,他发现海南市场上的叶菜品种繁多,但真正耐热的却少之又少。为此,他一方面深入农村和山区,挖掘本地具备耐热特性的传统或野生叶菜品种;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的合作,引进全球优质耐热叶菜种质资源。

庞强强在观察大棚内设施叶菜的生长情况。记者 郑光平 摄

在海南酷热的自然条件下,他构建了菜心、快菜、小白菜等作物的耐热性评价体系,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筛选,筛选出在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较好生长态势、具有较高产量潜力和品质的种质资源或品种,并以此建立耐热叶菜种质资源库。同时在新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庞强强和其团队已初步选育出3个耐热性强、田间热害指数为0的杂交菜心组合。在海南3试验点开展了试种考察,这些品种表现出优异的产量和稳定的耐热性。

在未来,庞强强和其团队计划结合分子辅助育种等手段,进一步培育出更适合海南环境的高品质叶菜新品种,为实现海南叶菜产业的自给自足添砖加瓦。

技术突围

夏秋高温暴雨下的“叶菜保卫战”

在海南,夏秋季节种菜难一直是困扰农户的一道“心坎”。炎热的高温和频繁的暴雨,常常让辛苦种下的叶菜面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庞强强以及其团队,展开了一场针对“夏秋叶菜种植难”的技术攻坚战。

针对海南夏秋高温多雨的气候,庞强强及其团队研发的新型塑料大棚,既能有效防雨,也具备良好的降温功能。记者 郑光平 摄

“针对海南夏秋高温多雨的气候,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塑料大棚,既能有效防雨,也具备良好的降温功能。”庞强强介绍道。通过在棚内增加内遮阳系统、水帘装置,并优化棚体的通风结构,使用防虫网扩大通风面积,多项技术组合应用后,棚内温度得到了显著降低,为叶菜营造出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庞强强说“目前我们形成了一套技术,已经从技术上解决了我们海南夏秋叶种菜难的一个问题,提高我们的自给率,对于我们海南叶菜来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海口、澄迈、万宁、文昌、琼海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提高了海南叶菜的自给率,这套技术不仅为海南夏秋季叶菜种植打开了新局面,更在2023年被评为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年度主推技术”,并入选“十大适宜推广的热带农业科技成果”。产量提高了,品质改善了,农户的信心也回来了。

展望未来

扎根热土书写下一个九年

在海南岛这几年,庞强强扎根海南一线农业科研,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建立了菜心等叶菜的倍性育种技术体系,使菜心育种周期由7-10年缩短至2-3年。十余年来,菜心种质资源400余份,创制了一批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高代自交系等核心育种中间材料100余份,为菜心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研究集成了适于海南应用的夏秋设施叶菜栽培技术,解决了我省夏秋种菜难的问题,技术入选海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十大适宜推广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横向项目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论文8篇;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庞强强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庞强强表示,未来他和团队将继续致力于优化海南夏秋季节设施叶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种在保障产量的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品质的经济高效栽培模式。此外,团队还将围绕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持续开展叶菜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为推动海南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