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三个创新”  蓄好乡村振兴“人才池”_五指山_市县动态_工作动态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五指山市“三个创新” 蓄好乡村振兴“人才池”
栏目:工作动态 来源:海口日报、儋州市委组织部、五指山市委组织部、海南日报、南海先 发布时间:2021-12-07 点击数: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五指山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党建引进人才的鲜明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引领、非遗传承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为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五指山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


凝聚乡村振兴“科技力量”


近年来,五指山市立足山区实际,聚焦当地高山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在海南自由贸易港首创“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并采取“引、派、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派106名科技人才担任生态科技特派员,实现全市59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积极打造“科技强”促进“农业强”的农业科技服务新路径,紧贴当地实际,巧打“时间牌”“空间牌”与“特色牌”这三张“牌”,投入经费1027万元,推动实施茶叶、百香果、优遁草、青瓜等特色项目55个。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下,五指山的种植业产值规模达到53988万,畜牧业产值规模达28770万元,不仅让当地的百香果变成了“黄金果”,优遁草变成了“致富草”,青瓜实现产量翻番价格增长,也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留下一群“带不走的技术能手”,有效将“输血式”科技帮扶转化为“造血式”的科技人才培养,推动实现了科技助农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五指山市生态科技特派员1人获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3人获评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创新人才培养“青蓝工程”


盘活乡村非遗人才“存量资源”


建立名师传艺扶持机制,创新制定出台《五指山市非遗人才培养“青蓝工程”实施方案》,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名师名徒选拔,每次评选5~1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师,并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目前五指山市共培育各级非遗传承人147人,推荐入选“南海系统人才”非遗人才12名,支持设立非遗人才“名师工作室”3个。启动非遗项目“春苗”行动,依托乡镇小学为载体,采取“非遗项目进校园”、设立“黎锦学堂”等形式,在7个乡镇小学设立涵盖黎锦技艺、黎族竹木器乐、苗族盘皇舞等兴趣班,培育学员8800余人次。着力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产业链,创新以点带面工作方式,支持创建传习场所20个,鼓励传承人以传习所等为支点,培训乡村人才1.6万人次。创新“政府+非遗工坊”模式,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非遗人才特长优势,积极探索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思路,支持设立黎族传统制茶技艺、黎家酿酒等非遗工坊11个,将非遗项目与产业衔接挂钩,推出黎锦文创产品、精酿山栏米酒、五色饭香粽等系列非遗产品,打造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有效破解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增量瓶颈”


为了让人才在基层“安心安业”,五指山市率先在5个试点市县制定出台《五指山市基层卫生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五指山市基层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措施,从薪酬待遇、晋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效激励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流动。创新使用机制,在卫生领域建立“县属乡用”“乡属村用”使用机制,在教育领域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公开竞聘制度。畅通引进渠道,结合地区实际,对世居少数民族人员给予放宽学历,对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引进的急需紧缺教育卫生人才,采取组织考察方式进行公开招聘。推动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人才评价制度,将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倾斜。2020年,五指山市教育系统中、高级职称评审通过共44名,其中乡镇中、高级职称评审通过24名,乡镇中、高级职称占全市通过率约55%。不断提升人才保障待遇,按乡镇距离、职称档次等划分了工作补贴标准,给予人才最高1万元的补贴,并将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纳入当地安居型住房优先保障对象,有效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2019年以来,共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172名,市区主动请缨到基层服务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逐年上涨,使基层学校、卫生院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到“人才回归”的转变。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