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中“四个坚持”推进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_琼中_市县动态_工作动态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海南琼中“四个坚持”推进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
栏目:工作动态 来源:琼中党建 发布时间:2022-04-08 点击数:0

琼中紧抓基层教育医疗这件民生大事,突出“四个坚持”,积极开展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吸引了一批优秀教育卫生人才到基层干事创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坚持措施到位,构建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体系。聚焦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抓紧细化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切实履行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牢牢把握基层激励机制改革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科学拟定配套政策。结合琼中实际,先后制定《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琼中县基层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农村地区优秀教育人才公开竞聘实施方案》等6个文件,织密留住人才的保障网,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


坚持灵活引才,不断充实基层教育卫生人才队伍。聚焦基层最缺教育卫生人才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才用才。一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农村地区优秀教育人才公开竞聘制度,引进农村省级骨干校长11名,农村特级教师5名,农村省级学科带头人60名。创新推行本地中小学教师参与面向全国引进学科骨干教师同等竞争,引进学科骨干教师44名,其中本地教师6名;竞聘上的本地教师与引进学科骨干教师实行同步考核,并按考核等次同等享受“引进学科骨干教师补贴”4—5万元。放宽卫生领域人才年龄、学历以及考核招聘资格条件,进一步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招聘成功率。二是破解编制紧缺难题。根据需要招聘特岗、临聘教师204名。对公开招聘的75名急需紧缺中学教师,自聘用之日起三年内年度考核合格的实行逐步入编,目前已入编47人。采取备案制招聘52名医疗工作人员,与在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切实解决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实行“县管校聘”制度,做好29所学校长期因病、残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不能胜任教学岗位工作;选派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纪律散漫,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等129名“四类”教师的分流工作,通过内部竞聘、严格聘期考核等方式,进行岗位调整,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建立基层医疗人才“县属乡用”“乡属村用”机制,招聘到“县属乡用”备案制临床医生12名,“乡属村用”村医11名;计划面向全国招聘“县属乡用”备案制医疗卫生人才28名。


坚持对口育才,搭建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聚焦基层群众就学就医需求,全面提升基层教育医疗人才队伍服务能力。一是分层次培养教育人才。投入1668万元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程,培养省级骨干校长(园长)、骨干教师36名;落实“县来乡去”定向培养计划,培养“国优”“省优”公费师范生45名。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交流机制,组织开展校长交流轮岗72人次,教师交流轮岗356人次,实现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二是“订单式”培养医疗人才。实施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申报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88人,并协调县委编办预留编制,24名医学生入编我县乡镇卫生院。通过“财政出资、订单培养”模式,连续5年每年资助海南医学院琼中籍或琼中生源的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医学生20名;委托海南省卫生学校招收有意愿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琼中籍农村初高中毕业生30名,其中6名经考核合格安排在乡村医生岗位任职;与省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联合办班,对全县在岗中职以上学历未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40名医务人员进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能力培训,其中31名医务人员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证书。


坚持待遇留才,优化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服务保障。聚焦“用得好,留得住”,树立财政补贴资金向偏远地区倾斜的鲜明导向,增强乡村教师医生职业吸引力。一是提高乡村学校、教学点教师及村医补助标准。按照人均600元/月标准,对偏远地区的545名教师发放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349.11万元;按照人均200元/月标准,对在集镇工作、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的1043名老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226万元;对全体在乡镇(不含县城镇)及村小工作的教师工资均高套两档,享受100元/月的农村教师补助,该做法得到教育部全国通报表彰。二是保障引进编外教师医生待遇。对75名编外教师按地区远近一次性发放生活、交通费补贴5—15万元,按月支付薪酬5000元左右,年度考核合格的再给予补贴2万元。对编制外村医发放补助800元/月,并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同时,每年为全县86家村卫生室人员购买医疗责任险,金额4.8万元。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