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破解一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挖掘、传承其中的文化价值,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在五指山市,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文化创新的先行者,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号——南海工匠。
黎锦传承人——刘香兰
刘香兰,女,1969年3月出生于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番那村,13岁开始跟母亲学习织锦技艺,15岁时就已掌握五指山地区的织锦技法。
2005年,刘香兰有了个想法:创办一个织锦公司,把全村妇女集合起来织锦,既可带领大家致富,又能让更多的人传习黎锦。在丈夫的支持下,刘香兰成立了一家织锦公司。
2007年,刘香兰在五指山市政府的帮助下创办了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她长年免费开办织锦技艺培训班,已有100多人学到织锦技术。在她的带领下,2020年时全市已有5个织锦专业村,有2100多名黎族妇女常年在编织黎锦旅游工艺品。
2009年5月,刘香兰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9年6月,被命名为《黎族织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还被列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进个人。
2011年9月,刘香兰被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聘为黎族织锦技艺专业教师。
2019年,刘香兰以个人名义举办黎锦单面织培训班、黎锦反面织培训班以及黎锦成品加工制作培训班,不仅为前来参加的培训的100多位妇女购买腰织机、缝纫机以及相关物料,还为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误工补贴。
刘香兰取得这些成就并非偶然或幸运:她一直凭借着对传统黎族织锦技术的酷爱和对织锦事业的执着追求,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弘扬民族黎锦文化;以个人之力带动全村妇女依靠技术走致富之路。
她所做的正如她说过的一般:“因我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将用这份民族热情,付出更多努力,体现‘南海工匠’价值。”
黎锦传承人——黄雪静
黄雪静,海南保亭人,孩童时间,她的家人农闲之时会与村里的人聚在一起织黎锦,耳濡目染之下,黄雪静也学会了一些织锦技艺。直至2011年,她真正开始学习黎锦。
2011年,在广东汕头从事电绣缝纫工作的黄雪静通过家人得知: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正在实施“雨露计划”,并开设首批的“黎锦技艺班”。这是多好的机会啊!既是自己喜爱的工作,又能回家发展。与家人商量之后,黄雪静回到了海南,赶赴五指山市开始系统地学习黎锦技艺。
在校三年期间,黄雪静勤学刻苦,专业成绩突出,毕业后被录取留校任教,担任黎族织锦技艺教师。
留校任教的四年间,黄雪静认真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每逢周末就到白沙、保亭、琼中、五指山、陵水、东方、儋州以及三亚等地的乡镇教授黎锦技艺。四年间,她教授过的学员就超过了一千人。
2018年,黄雪静从学校辞职时,她说:“很多外界因素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都非常大,再加上现在很多人都无法回到学校里面再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很多年轻人不会重视这项技艺,学校的生源也在逐渐变少,另一个是许多年龄偏大但又想要学习的人,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去到学校里面学习。”她虽然脱离了学校,却让黎锦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是终点而是起点,2020年4月,黄雪静以实际行动入选了“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工匠”的培养对象人选。
如今的黄雪静,正在刘香兰的黎族织锦传习所担任黎族织锦技术员。刘香兰是她在校学习时的老师,现在她也正跟着刘香兰的步伐,将这份沉甸甸的‘遗产’传承下去。
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韦勤
韦勤,1973年开始学习剪纸艺术,经过数十年的磨练,他逐渐成为海南有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剪纸多为展现海南黎族乡土人情的作品。
2017年,韦勤到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教学生剪纸技艺。为了鼓励学生创作,他甚至拿出自己“南海工匠”的奖励补贴,为学生采购专业剪纸、刻刀和专业裱框。
近几年来,韦勤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一二五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教学、三四到小学教学、周末到农村教学······但他从未说过一句辛苦。
虽已获得“南海工匠”称号,但韦勤并不会止步于此,近年来,韦勤的剪纸作品《换了人间》《科技与扶贫》先后获得“黄炎培杯”全国中华教育职业非遗创新大赛二等奖、优秀奖。
2021年5月25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韦勤从五指山赶赴海口,与其他著名剪纸艺术家共同创作一幅长达22米的《百年路 海南潮》剪纸作品。
6月29日凌晨,这幅长达22米的剪纸长卷终于完成,整幅作品耗时一个月,期间韦勤往返海口和五指山,一趟来回大约6小时,吃住都在工作室,还常常带着作品回到五指山,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剪制。但他却没觉得辛苦:“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我觉得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
韦勤曾说:“下一步,我将继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用所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剪纸技艺人才,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让他不断提高剪纸技术的动力,也正是这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苗绣传承人——蒋艺鸿
蒋艺鸿,女,1982年出生,7岁开始跟着奶奶与母亲学习发绣,“以针为笔,以发为墨,勾勒生活”。10岁便掌握了发绣的基本技能,15岁时,发绣技艺已是炉火纯青。
2008年,26岁的蒋艺鸿来到曾祖母的故乡—五指山市水满乡,创立了五指山苗妹绣画艺术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蒋艺鸿与团队中的11位绣娘一同推出耗时一年零一个月,用头发绣成的《清明上河图》,在国内斩获多项大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之后,在五指山市各行业部门的帮带下,蒋艺鸿带动78名农村妇女学会了刺绣,培养出致富带头人3名,成功让1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2019年,蒋艺鸿带领17名苗族绣娘做好发绣产品的创新,发绣、苗绣产品收益达到15万元。同年被评为“南海工匠”人才计划培养对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五指山苗妹绣画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一定要是生活中能用到的东西,同时她也鼓励指导更多的优秀民族工艺爱好者加入到民族技艺传承队伍中,如此发展传承,苗绣才能走得更长远。
无论是手工艺的坚守,还是呈现方式的创新,南海工匠们所追求的,就是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正是他们的坚守,赋予了五指山市更强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让五指山市平添了许多温暖。
热门信息
2022-10-27 19:06:03
2022-02-17 17:16:24
2022-01-11 09:37:12
2023-09-04 10:04:03
2023-09-19 21:01:38
2023-02-03 20:03:57
2023-01-05 19:42:12
2024-01-17 14:57:20
2021-09-22 10:47:38
2022-04-02 15:15: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