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保_专家风采_人才发展载体_人才风采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李建保
栏目:专家风采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05 00:00:00 点击数:0


李建保:从“飞行校长”到“筑梦校长”

从出身寒门的小木匠成长为国内知名学者,他的经历足以成为年轻人励志的典范;从首都北京到青藏高原,再到海岛南疆,李建保的人生角色在不断转换,不变的是心态与责任。

《中华儿女(品读李建保)》写了这么一句话:“李建保,一个中国教育界、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一个值得细细品读一番的大写的人。”

满腔热血激情回国

1977年,对许多中国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命运转折之年。

勤奋刻苦的李建保,一个游走乡村的小木匠,在恢复高考时,一举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的本科生,四年毕业时又考取国家公派出国研究生留学资格,1982年远赴日本的山口大学攻读结晶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他转报东京大学材料学专业,考取材料学权威柳田博明教授的博士生,1988年3月,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东京大学材料学博士的耀眼光环,使李建保接收到来自日本数家大公司的橄榄枝。但是李建保决心已定,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第二天,就心急火燎地乘上班机,回到祖国,投入到国家的科教事业之中。他成为1982年国家首批公派赴日本留学学生中第一个回国的高级“海归”。

对于教育事业,李建保始终怀着特殊的感情。他32岁时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35岁时成为清华大学新材料领域的博士生导师,36岁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8岁时成为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40岁成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的主题专家组长。

放歌青海支援西部

正值个人事业顺风顺水之际,李建保又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

2002年5月,43岁的李建保毅然走上了支持西部教育之路,只身来到了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大学。在青海工作期间,为了扩大对外的发展渠道,获得各方对青海大学的支持,飞行成了李建保的生活常态,有时甚至“早出晚归”--早上从青海飞到北京参加会议,晚上再回到青海,在北京时常上演着现代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媒体称为“飞行校长”。而这一雅号,形象地刻画出李建保的双重角色。他说:“很多时候,飞机成了我的办公室,我的许多思路都是在飞机上形成的,许多点子都是在高空飞行状态下冒出来的。”

短短三年多,青海大学的校园面貌、学科建设、老师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观。而今,李建保已经离开青海,但是,青海大学的师生们对李建保在任期间带给大家的振奋、激情和希望,还是念念不忘。

引领海大铸造梦想

2007年,海南决定重组海南的高等教育,推进海南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07年7月,李建保被任命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合并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9月,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海南大学的首任校长。

新组建的海南大学,2008年顺利完成了两校的实质性合并重组,实现了海南高校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09年顺利跻身“211工程”行列,成为国家级重点大学;2010年申报成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建,解决了纠缠十多年的旅游学院的合作纠纷;2011年申报获得四个一级博士点和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四年来,学生在全国的录取分数平均上升60多分,学生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教师中的博士数量由100人增加到300多人;每年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获得免试推荐到清华、北大,以及科学院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深造的机会;还有一批在校生被送到国外名校交流学习。学生质量提高了,学生能力提升的机会增多了,老师待遇提高了,教师的水平提升了,校园变得更美丽了,学校的凝集力和荣誉感自豪感明显增强。科研经费在四年中翻了四番,一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级科研计划,一些教学团队和人才开始受到部委甚至国家级嘉奖……

科研攻关服务社会

李建保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务实创新,他是我国制作高韧性高强度陶瓷的著名专家,因此而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

他的科研方向紧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设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表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新材料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李建保的研究专长为高性能无机材料和高强度陶瓷材料,重点研究硅质多孔材料、硅基耐高温高强度陶瓷复合材料、氢能源材料及沙漠绿化环境材料。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

在青海工作期间,他看见大片的戈壁沙漠,风起沙涌,掩埋绿色地貌,觉得很揪心,就组织40多人的团队,用新材料的方法和材料工程技术,将沙粒粘接制作成砖块,条带状铺设在沙丘上,三年多的时间,使原本光秃秃的黄尘色的沙丘,变成绿草成片,所发明的多孔沙砖的吸水保温和固沙绿化的作用,得到野外的苛刻环境的实验验证。

来到海南工作后,他觉得海南的石英砂资源不仅量大,而且质很好,应该在高技术工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他组建了海南省硅锆钛优势资源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专门研究海南省石英砂等硅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他用氧化硅和碳化硅等硅质材料,制作成均匀的多孔材料大型过滤元件,可以耐800度以上高温使用环境,已经开始成功地试用于高温煤气化装置的核心部位,将为我国煤炭清洁利用发挥关键作用。在2011年度的国家科技部的863高技术项目的结题评审中获得优良评价,并获得国家7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以促进其后续产业化示范。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上一条:王庆煌

下一条:钟春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