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_专家风采_人才发展载体_人才风采_海南自贸港人才工作网
迟福林
栏目:专家风采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05 00:00:00 点击数:0


迟福林:30年坚持“直谏”执着为改革

“他身在海南,却放眼全国。他现在是学者,却曾经是官员。他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见长,每年主持多个改革热点课题的研究,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这个偏于一隅的学术机构放眼八方,蜚声海内外,使这个位居天涯海角的‘学术重镇’以巨大能量辐射全国,成为中国改革研究重要基地。他,就是被称为改革‘智囊’的迟福林。”———这是2008年《人民政协报》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改革研究生涯的概括。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迟福林以服务于改革政策决策为己任,始终站在改革研究的最前沿。

直谏,推动中国改革的步伐

人们评价迟福林的改革研究,突出特点是前瞻性、战略性和对策性。他主持的重大改革研究课题,无一不是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走向的焦点、热点、难点。

在长达20多年的直谏之路上,迟福林的“声音”也一次次推动着中国各项事业改革前进的步伐。

1991年,迟福林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市场、国有企业需要向国有资本过渡的改革思路;同年开始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建立从“以公积金为主、个人账户为辅”逐步过渡到“以个人账户为主”的中国社会保障模式;

1993年至1995年,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迟福林主持经济快速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课题,提交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的五十条建议”,受到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被国家有关部委在制定政策时大篇幅采纳;

2003年SARS危机期间,迟福林率先提出政府转型,即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此后,在多次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专家座谈会上,迟福林都建议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实际进程,在改革决策和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迟福林先后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工成为历史”以及“民富优先”的战略思路。这些观点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拓荒牛

从1987年12月踏上海南这片热土,迟福林就把无限的深情投入其中。

他参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又在这里经历了从政府官员到学者的角色转变。迟福林当初提出的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设想都在逐步成为现实。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海南用心做事的人”,是海南改革发展最具悟性和最务实的智囊之一。

中改院发展模式被称为我国政策研究领域的“中改院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与迟福林的奔走耕耘息息相关。

“仅有50多人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偏居海南岛,但始终以服务改革为己任,坚持服务和影响决策的职能定位,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研究机制,发展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对我国智库发展作了重要探索”。这是新华社以《试水“官督民办”、中改院探索智库体制改革》为题的报道。《人民日报》以“面向新世纪”为题,《光明日报》以“中改院独树一帜”为题,盛赞“中改院已经在国内外经济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迟福林是中改院的主要创办者之一,经过20年创业,中改院已成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网络型、国际化、独立性的改革研究机构。迟福林认为,智库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要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才能公正地、客观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他用改革的办法办院,首先对该院的体制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借用社会力量和国际资源为中改院的研究服务。

建院以来,中改院在组织社会力量研究重大改革热点、难点课题的同时,先后承办了国际、国内研讨会200多次,参加研讨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近4万人次。在迟福林的带领下,中改院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同样时代精神的奉献者。

近30年来,迟福林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研究,他的研究重点没有一项离开过“改革”二字。他享受过成功的欣慰,也承受过压力与困难。他一直执着于改革,走在改革研究的前沿,为我国改革出谋划策。



二维码
手机扫码浏览收藏

上一条:钟春燕

下一条:姜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