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陈达谞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指导学生织黎锦。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9月9日上午7时55分,学生还未上课,陈达谞已经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黎族织锦技艺坊织起了一幅黑白相间的黎锦。随着他的双手不断挑动棉线、上下推拉,黎锦上的图纹不一会就显示了出来。
“这些黎锦是陈老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民族织绣专业毕业生黄云在一旁说,“陈老师的热爱经常会感染到我。”
黄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她师从陈达谞,因为热爱,如今毕业后也留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当了织绣专业的教师。
今年34岁的陈达谞已经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民族织绣技艺的教学岗位上耕耘了8年多,是该校公认的民族织绣技艺教学能手。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南海工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项荣誉。
“想学好民族织绣,首先是热爱,再就是独立动手实践。”这是陈达谞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传授给学生们的理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民族织绣技艺的技巧,课上,他除了反复演示操作外,重点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
“我从来不会让学生临摹我的作品。”陈达谞告诉记者,他认为,在民族织绣技艺上,临摹不会让学生在技艺上得到太大的提高,学生具备创意思维才是学好技艺的关键。
在课堂上,陈达谞会先给学生教授文化通识课、民族文化常识、民族图腾意象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提供民族图腾、植物纹、动物纹等创作元素,让学生根据元素自己思考作品的意图和主题,动手创作作品。
“老师,你看我这个花纹提起来后该怎么接?”2020级民族织绣专业学生邢晓露向陈达谞提出了疑问。
“挑起来,定住花纹。”陈达谞一边回答一边指导,手把手教学生。
陈达谞说,针对学生的技术性问题,他也会手把手带教。“只有通过反复指导和实操演示,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
教师教得细致,学生学得认真,这让他们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屡获名次。陈达谞回忆:“有次参加全国织绣技艺比赛,我们要织一幅9米长的黎锦,整个团队历时一个月时间,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老师和学生轮班织绣,最终在比赛前完成了作品,并获得大赛一等奖。”
尽管过程很艰辛,但陈达谞觉得参加比赛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技能。“不仅要注重课堂,我们还要通过比赛,出去与别人同台竞争和交流,来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近年来,陈达谞不断思考民族织绣技艺如何更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了更好地掌握市场的需求,他经常会和省市文化机构、社会文创企业合作制作产品,通过与企业、文化机构交流,来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知识储备,更好为课堂服务。“有些学生毕业后从事文创产品设计,也会经常回到学校与我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民族织绣技艺的传承。”陈达谞说。
“用心用情教好每一位学生,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活力。”陈达谞希望,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认真学好专业技术,向高精尖的技能型人才转变。
热门信息
2022-10-27 19:06:03
2022-02-17 17:16:24
2022-01-11 09:37:12
2023-09-04 10:04:03
2023-09-19 21:01:38
2023-02-03 20:03:57
2023-01-05 19:42:12
2024-01-17 14:57:20
2021-09-22 10:47:38
2022-04-02 15:15:08
TOP